close

未命名  

當這個世界上已經很難再創造經典的時候,我們究竟能不能夠理解,

是前人所創下的紀錄太難超越,抑或是自由奔放的現代思想中,

流行音樂看似多元,但其實已被侷限多時了呢?

 

在西洋流行音樂中,上一代人們能夠理解的經典不外乎是The Beatles(披頭四合唱團)、

Bob Dylan、Queen(皇后合唱團)、U2...,這些成功在流行樂壇打下一片天的歌手或樂團,

受到很多人的景仰與贊同,然而試圖超越這些「經典」成為流行音樂進化、生存的必備課題。
 

流行音樂的變革中,Radiohead或許是一個相當極端的例子。

從叛逆不羈的青少年,一路到瀕臨精神抽離邊緣的實驗性音樂

(後來的Coldplay與KEANE都在短期內承繼了這樣取向的變化模式),

然而且不論Radiohead的市場如何換來全球樂迷的瘋狂支持,

Radiohead的音樂核心試著對一切商業性的、非人性的生活規則提出批判,

用音樂讓世界足以沉溺在Radiohead的音符中,理性地失控。


最近得空就抽時間來咀嚼英倫搖滾的歷史,像是Oasis、blur、Suede等,

然而Radiohead是目前收穫最多的一組樂團,也有多首聽不膩的經典作品;

當耳機播著〈Creep〉,「What the hell I'm doin'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精神上的詮釋已經遠遠超出任何唱法或技巧,確實是在聽Radiohead的時候不斷期待的。

又或者是讓人愛不釋手的〈Karma Police〉、〈No Surprises〉盡是失落卻也冷豔逼人,

2000年之後的Radiohead似乎已經不再執著於搖滾的完整與俐落速度感,

轉而以實驗性強烈的作品,繼續追尋這世界尚未存在的真理。

《Amnesiac》、《In Rainbows》到最新的專輯《The King of Limbs》,

儘管作品變化越來越抽象,利用電子編出虛幻架構的樂譜,多少摸不著層次的同時,

讓Radiohead更接近神了也說不定。

 

簽約知名大廠超過十年、遵循英倫搖滾的路線之後的Radiohead,

不論怎麼演化都還是能夠緊緊貼合這個樂團所要傳達的信念,

除了搖滾基本的反派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主之外的想像,

通常不是更為自由開放,倒是情緒內化醞釀已久所起的化學變化,

讓Radiohead不斷在作品上能推陳出新,甚至擁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那是一套聽Radiohead該有的合理準備跟態度

在夜裡靜靜地聽〈Fake Plastic Trees〉竟也是一種享受,

或許該歸功於Thom Yorke卓越的作曲,營造出的空間感與情緒呢喃,

每當聽著《The Bends》都會為著這首歌的曲序期待著、緊張著。 
 

Radiohead,在引領一代搖滾樂迷度過瘋狂又值得紀念的90年代,

以及在不過分抽換電子節奏的氛圍裡繼續沉溺的世紀開頭,這裡的二十年,

跟隨Radiohead的節奏,彷彿救世主一般,什麼不痛快也都能獲得同理與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usei Matsuo 的頭像
    Kousei Matsuo

    JUSTDA

    Kousei Mats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